燕趙晚報:貧困生就業需要“弱勢補償”

原標題:貧困生就業需要“弱勢補償”
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生農村生源居多,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佔30%。近日,在該校2018春季招聘會上,學校推出了 “貧困生就業綠色通道”,為他們提供簡歷問診、政策咨詢、崗位推薦、面試指導和簽約服務等5個求職關鍵環節服務。(4月2日《西安日報》)
“家裡隻要有一個上學的,這個家就有希望。”路遙先生的長篇小說《平凡的世界》裡,哥哥孫少安這樣對弟弟孫少平說。“上的大學越好,將來找的工作越好”,教育分層也會對將來的社會分層產生影響﹔改變出路單一化、人生定型化的宿命,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,一些寒門子弟為了“向上爬”拼盡了全力。
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,筆者憂心地發現:與那些家境優越、父母受教育狀況良好的同學相比,農家子弟性格相對內向、表達能力相對薄弱、視野也相對封閉,也不擅長進行印象管理。在一個盛行“以貌取人”的時代裡,寒門子弟在競爭中通常處於弱勢地位﹔一位明明很優秀的寒門子弟,卻很有可能在就業過程中被“埋沒”。
當寒門子弟忙著為學費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時候,周邊的同學謀劃著出國、考研﹔當農家子弟寒暑假做家教、兼職掙生活費的時候,室友或許正在滿世界旅游﹔當寒門子弟渴望買一雙好球鞋、一台好電腦卻又囊中羞澀的時候,別的同學可能從來沒有為這些發過愁……苦過、累過、哭過,寒門子弟的成長有更多的無奈和艱辛。
在分析就業現象時,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了“弱關系”和“強關系”兩個概念。所謂弱關系,是指和聯系不頻繁的人的關系,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強關系。在西方國家,求職者更多地通過弱關系來實現工作匹配,弱關系的力量更強﹔而在我國,求職過程中強關系的作用更強,人脈關系深刻影響就業質量。
“別人有的是背景,而我有的只是背影”,寒門子弟在以家庭為核心的熟人網絡中,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社會支持,隻能自力更生、孤獨奮斗。寒門子弟所依靠的熟人網絡在社會資源配置格局中處於弱勢地位,通過強關系幫助他們就業的能力十分薄弱。避免讓貧困生在就業過程處於邊緣化境地,“貧困生就業綠色通道”為他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與社會支持,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就業質量。
“白日不到處,青春恰自來。苔花如米小,也學牡丹開。”清代詩人袁枚這首孤獨了二百余年的小詩,被重新認識和重新點“燃”。如果陽光照遍每一個角落,更多的米粒之花才會開成牡丹﹔寒門子弟的破繭成蝶,既需要他們在與自己的較勁中拼命長成大塊頭,也需要制度護佑與人文關懷。當更多的寒門子弟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,整個社會才會更有活力、更有希望。
(責編:董曉偉、王倩)

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
网友评论:


